顯示具有 AI 人工智慧 人工智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I 人工智慧 人工智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還在玩老化?這款AI讓你自拍照一秒變「文藝復興風」 2019-07-23 ppt






近一款能讓用戶的臉藉由AI效果及各式濾鏡,製作出自己老年樣貌的App「FaceApp」爆紅,除了一般民眾,就連藝人、Youtuber都紛紛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秀出自己的「老人照」,但除了變老變古怪,照片還能有什麼變化?
國外有一個平台能用AI分析,將你的照片瞬間轉換成文藝復興風,還不快來試試。
有別一般風格軟體,這款由MIT-IBM Watson AI Lab團隊打造的工具「Aiportraits」,是利用AI深度學習,透過學習記錄了45000張以上的肖像照,用水彩或墨水畫到用戶的臉上,而且這個數據庫中含有大量的風格,從歐洲巴洛克繪畫藝術的代表畫家「林布蘭」,到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提香」,就連大家耳熟能詳的後印象派畫家「梵谷」的風格,也收錄其中,用戶上傳的每張照片,都會產生一個獨特的肖像。

研究人員表示,跟早期人工智能肖像的AI方法不同,Aiportraits的演算法不單單是以新風格「塗抹」你的臉,而是使用所謂的「生成對抗網絡(GAN)」從頭開始生成新的畫像。另外,自拍內某些元素會讓演算法決定這張照片會生成哪種風格,像是如果這張照片,用戶的鼻子比較明顯、額頭看起來比較光滑,都可能產出不同風格的肖像畫,如果用戶上傳不同角度的自拍,得到的結果也一定不一樣。
使用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只要點開AI Portraits官網,並點及畫面上寫著click me的相機按鈕,再上傳一張你覺得滿意又清晰的自拍照即可;上傳後等個30秒,系統就會根據原始照片中人像的臉部五官、畫面光影進行分析,並產出最適合該張照片風格的藝術肖像畫,完成後用戶還能選擇是要存對比圖片還是單張圖片。

標籤: AI,人工智慧,人工智能

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人類複雜的小情緒,人工智慧分得清嗎?-2019-04-08-ppt





人類複雜的小情緒,人工智慧分得清嗎?
北京新浪網 (2019-04-08 08:40)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90408/30820548.html
 Google開發的AlphaGo因戰勝眾多圍棋高手而名聲大噪,
升級版AlphaGo Zero更是在不看任何棋譜、
自我對弈40天后就超越了所有舊版本。
如此「聰明」的AI在面對人類複雜多變的情緒時,是否也能準確辨認呢?

  20世紀90年代初期,情緒科學中的主流觀點認為
存在六種基本情緒:
恐懼,傷心,憤怒,開心,驚訝和厭惡。
自體心理學專業的博士生莉莎·巴雷特(Lisa Barrett)
她終於發現艾克曼的模型是錯的——
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六種「基本情緒」,人類的情緒要遠遠複雜得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巴雷特與另一位心理學家詹姆斯·羅素共同建立了「心理學情緒建造」模型。這一模型的理論是基於情緒的產生機制:大腦先提取包括感受、外部世界的狀況、家庭和文化的影響等等眾多因素,經過進一步加工,最終「建造」出情緒。這使得與情緒相關的表情、聲音和行為不僅僅會隨著文化不同而改變,甚至在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微小的差異。
情緒歷史學家托馬斯·迪克森(Thomas Dixon)對此表示很樂觀,他認為對於AI來講,情緒產生的機制可能類似於對大腦提取的眾多因素進行加權計算。因此只要想辦法弄清不同文化、不同個體各因素的權重係數,「情緒公式」也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情緒並非僅是簡單的靜態加成運算。人類大腦對於他人情緒的識別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並結合當時的場景來完成的。這就引入了「情境」這個動態因素。  
AI需要的不是把這些信息簡單地儲存下來,而是將所有這些融入理解的情境當中,通過動態整合做出準確的判斷。  
 
精準的機器 vs模糊的大腦
 大腦可以處理許多矛盾數據來讓我們搞定新的情境,但對於AI的邏輯就完全行不通了。
  人的記憶並不是一種單純的記錄儀器,而是一個「動態分類」系統,然而目前還沒有任何研發團隊將動態分類應用於AI的開發當中。當人們給AI植入記憶資料庫時,無形之中也對它產生了限制,使它在辨識情緒時帶有一定的偏見。
  退一萬步說,即便哪天AI真的可以通過動態分類系統識別情緒,它也只是一台冰冷的機器,無法與人類共情。因此,我們建造一個情感AI的最後一步就是引入感受。只有當我們真的感知這個世界,才可能理解周圍事物存在的價值。
如果沒有嗅覺和味覺,我們可能很久前就死於誤食腐敗食物;

如果沒有慾望,我們就不會與另一半墜入愛河、繁衍生息;
沒有驚慌,我們在看到尖牙利爪的老虎時也不會逃跑求生。
我們的內部感受紛繁眾多,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情感(affects)。
情感並不是情緒,它是身體對於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覺的評價,因此情感不能脫離實體而存在。
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曾表示
「應該有一些國家甚至國際層級的監管,來確保我們不做任何傻事。我覺得有了AI我們就在召喚惡魔。」
而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給出了更加悲觀的態度:
「人工智慧的完全開發可能導致人類的滅絕。」
標籤: AI 人工智慧 人工智能

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5G傳輸超速度 潛藏巨大商機 - 2019年04月07日-ppt


5G傳輸超速度 潛藏巨大商機
2019年04月07日
https://www.worldjournal.com/6219231/article-5g%E5%82%B3%E8%BC%B8%E8%B6%85%E9%80%9F%E5%BA%A6-%E6%BD%9B%E8%97%8F%E5%B7%A8%E5%A4%A7%E5%95%86%E6%A9%9F-%E5%8A%A0%E5%B7%9E%E4%B8%AD%E7%BE%8E%E5%B3%B0%E6%9C%83%E6%9A%A2%E8%AB%87%E5%A4%A7%E8%AE%8A/
相對現在較為普遍的4G,5G科技在速度上比4G快10到20倍,傳送資訊量更遠超4G技術,每平方千米的範圍內可連結100萬支手機或電腦終端。在未來5G時代,人們不用Wifi就可以快速在手機上玩遊戲、看視頻。
5G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應用,主要是AI來代替人類做監視的工作。舉例說,在一個施工大樓,有1000個攝像頭在記錄工人施工。龐大數量的攝像頭由誰來監控?5G時代使人工智能在分析影像上得以實現。屆時,大量的視頻數據將由AI進行實時分析,並根據分析結果做出相應提示。這一技術還可以用在健保領域。例如需要照看的老人,在房間內放置攝像裝備,無需人工監控,利用AI分析和5G傳送技術,可以在危險發生時觸發警報。
人們就算戴著這類眼鏡也不會被察覺。就像電影中描述的那樣,眼鏡可以隨時顯示出人們想要的信息,對人或事物隨時分析。張璐說,「就像把Google Glass 放在了隱形眼鏡中。」她說,未來的科技將以人為中心服務人類,而不是取代人類。
標籤: AI 人工智慧 人工智能

預防AI侵害人權 華頓教授籲美國制定新權利法案-2019年04月06日-ppt


預防AI侵害人權 華頓教授籲美國制定新權利法案
記者湯淑君/即時報導 2019年04月06日
https://www.worldjournal.com/6218834/article-%E9%A0%90%E9%98%B2ai%E4%BE%B5%E5%AE%B3%E4%BA%BA%E6%AC%8A-%E8%8F%AF%E9%A0%93%E6%95%99%E6%8E%88%E7%B1%B2%E7%BE%8E%E5%9C%8B%E5%88%B6%E5%AE%9A%E6%96%B0%E6%AC%8A%E5%88%A9%E6%B3%95%E6%A1%88/


人工智慧(AI)技術愈來愈發達,衍生出一些問題。例如,應徵工作的人那麼多,哪些人可取得面試機會?誰申請貸款可獲核准?約會應用程式(App)從眾人中該挑選誰出來配對?這些決定若一律交給不完美、甚至有「偏見」的程式碼來決定,如何防範不會有偏差?該由誰來檢查演算法運作正不正確,權力會不會過大並且遭到濫用?
鑒於此,霍薩納格認為,一如「權利法案」限制聯邦政府權力,美國現在需要制定新的「權利法案」,對機器智慧的權力設限,從而保障人類的權利。

霍薩納格指出,這些權利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演算法如何做決定。
霍薩納格表示,演算法出錯導致的後果也比較嚴重:醫生誤診可能影響數千名病患,但醫療演算法出錯卻可能危害數百萬人。因此,必須有能力審核這些演算法是怎麼做決定,必須能建立某種演算法「黑盒子」,這對防止各種狀況發生都很重要,無論是防範演算法交易導致閃電崩盤,還是自駕車和飛機肇禍或墜毀。

霍薩納格並指出,當今AI權力掌握在大企業手中,不能指望蘋果、Google等科技公司能夠自律。他表示,「太大的權力集中於掌握AI技術的一小撮公司」,是很危險的是;但另一方面,過度介入監管,卻又會冒著窒礙創新的風險。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政府面臨的重大考驗。

他認為,現在唯一的希望,是決策者和一般大眾都務必要對演算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標籤: AI 人工智慧 人工智能

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產業》AI人才的搖籃,台灣人工智慧學校高雄分校成立-ppt

《產業》AI人才的搖籃,台灣人工智慧學校高雄分校成立
2019年03月18日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318001188-260410
人工智慧也能幫助台灣製造業解決四大問題:瑕疵檢測、
自動流程控制、
預測性維護、
原料組合最佳化。


他以瑕疵檢測為例,
相較於傳統人力目檢,平均每人每日30萬張的數量,一天約可檢測120萬張;
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檢測後,每日可提高1,440萬張的數量。
除此之外,透過深度學習技術能協助控制設備參數,將良率由原本的61%提高至98%:
甚至解決染整業的打色問題,協助廠商成功打出客戶所需的顏色,將打色成功率從70%提高至95%。

關鍵字: AI,人工智慧,人工智能

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耶魯大學測試人類和AI一起工作 結果令人意外-ppt



耶魯大學測試人類和AI一起工作 結果令人意外!-發表於 2019年3月17日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68604-yale-university-testing-humans-and-ai-work-together-for-a-surprising-result

人與機器進行社交互動的系統中,合適的人工智慧可以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這個會作懺悔的笨拙機器人透過改善人類之間的溝通交流,幫助這些小組表現得更好。他們變得更放鬆,更健談,安慰那些容易犯錯的小組成員。
會懺悔機器人的實驗組成員之間合作得更好。
另一個實驗中,機器人就這樣把一群慷慨的人變成了自私之徒。
研人員發現在整個受試群體中加入一些假裝人類玩家的自私機器人,就可以促使整個群體做出同樣的自私行為。最終,參與實驗的人彼此完全停止了合作。這些機器人就這樣把一群慷慨的人變成了自私之徒。
儘管這些創新具有重大影響,但它們並沒有改變人類社交屬性的基本行為:這是我們經過數十萬年進化而來的基本社會能力,其中包括愛情、友誼、合作和教學。

但在人類社會中間加上人工智慧可能更具破壞性。特別是當機器被設計成和我們一樣,並深深地滲入我們的生活時,它們可能會改變我們的愛情方式、交友方式或者人性。這一切不僅僅發生在我們與機器的直接互動中,而且發生在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中。

父母們看著自己的孩子對著Alexa或Siri等數位助理發出粗魯的命令,開始擔心這種粗魯會滲入孩子對待他人的方式,或者擔心孩子與人工智慧機器的關係會干擾甚至搶占人際關係。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與社會專家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不久前指出,那些在人工智慧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可能不會有「同理心」。
隨著數位助理變得無處不在,我們更習慣於和它們進行交談,彷彿它們是有知覺的;朱迪思‧舒列維茲(Judith Shulevitz)去年在相關文章中描述了我們中的一些人是如何開始把它們當作知己,甚至是朋友和治療師。
舒列維茲說,她自己向Google數位助理坦白了一些不會告訴丈夫的事情。
如果我們能更自如地與電子設備親密交談,我們的婚姻和友情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隨著人工智慧不斷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種可能性:
人工智慧會抑制我們的情感,抑制我們與他人的深層聯繫,讓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變得不那麼互惠,或者說更膚淺更自戀。
所有這些都可能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人類社會。
我們是否希望機器影響孩子們善良的天性?
我們是否希望機器會影響成年人的性生活

駕駛是一種非常現代的社會互動方式,需要高度合作和社會協調。
有人擔心,自動駕駛汽車剝奪了人們行使這些能力的機會,可能會導致這種社交能力的萎縮。
要求車後安裝剎車燈,不僅是為了車內人員的利益,而且主要是為了車後的其他人。

由於人工智慧對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影響是如此強烈而深遠,而且發展迅速而廣泛,在大規模部署之前必須系統地研究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效應,並討論如何為了共同的人類利益來進行調節。

已經有一群不同的研究人員和實踐者,例如說電腦科學家、工程師、動物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等等聚集在一起開發「機器行為」領域,希望將人類對人工智慧的理解建立在更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之上。
在這個領域裡,機器人不僅僅是人類製造的物品,而是一種新型的社會行為體。

人工智慧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那些會真正影響人類社會生活核心的方面,因為這些核心特徵使我們的物種在幾千年的時間裡得以生存延續。

當人工智慧更全面地滲入人類生活時,我們可能還需要一種新的社會契約,一種與機器而不是與他人相處的契約。


標籤: AI 人工智慧 人工智能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澳10年內650萬工作或被自動化取代 失業率可能突升2.5%



  
 諮詢公司McKinsey Australia週一發布的報告對未來10年中,人工智能自動化對澳洲經濟和人們收入的影
響做了深入調查。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現,自動化將更多地融入就業領域,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將發生改變
 例如,人們將花費多出60%以上的時間使用智能技術。該報告估計,到2030年,澳洲350萬到500萬全職工
會因為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發展而受到影響,其中180萬人到500萬人需要改換職業。

 一些需要與人互動和工作內容可變性大的職業,例如護士看護銷售的就業需求會出現
增長,而另一些工作,例如放射治療師技工法律研究助理等職位的需求會減少
 預計
 教育行業將有16%的工作受影響
 交通行業的比例可能也高達有33%
 市中心人口密集地的工作預計會有21%的工作受衝擊,礦業預計為30%

順口溜 :最近有什麼不開心的事

順口溜 :最近有什麼不開心的事,說出來讓大家開心一下!